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不断增多,大学生出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 2003年7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二女生“鸽子”从宿舍楼9层一跃而下;0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男生从第4教学楼6层跳下;2004年3月3日,北京林业大学一名女研究生在宿舍上吊自杀,我校美术系王帅同学触电身亡(自杀)……,当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的阴霾还在人们心中徘徊时,2006年8月8日,江西中医学院22岁大学生李征用镢头20分钟连砸8人,7死1伤。还有用硫酸伤黑熊,用微波炉烤小狗,因被劝退学自感无法面对家人便杀死自己的奶奶和父亲……大学生这些典型的例子,一个个悲剧折射出种种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去分析。这些违法犯罪、思维失常、轻生等案例或许在社会的大环境里不足为奇,但和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还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不得不使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究竟怎么了?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究竟何在?
一、社会现实的影响
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特别是我们这类的学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很多学生面临学费筹措困难,贫
困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占贫困生总数的80%之多,而贫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0~15%以上。贫困生在现实中的境况是:他们一方面要和其他同学一样完成学业,希望通过获取大学文凭而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又面临交不起学费而被停考、休学的尴尬,学校虽有一些救助措施,但仍不能解决大部分贫困生的根本问题。 同时, 他们中有些人虚荣心强,经不起贫 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谈,甚至不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交往。由于经济窘迫,很多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感,从而封闭自己,引发孤僻等心理问题。
2、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对未来工作担忧的巨大压力使大学生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就学习压力而言,以前,学习主要是指专业成绩的好坏。而现在,还有外语、计算机的过级,甚至各种技能的职业证书的获取。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要想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是需要多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凸显了。
3、 社会的不公平竞争在学生心里印上反叛烙痕。一些干部的腐败,农村基层组织的不作为以及一些农村干部的自私、霸道,使得他们的父母、亲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加之,我国特有的人际关系在就业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使部分同学对国家政策的不信任或对社会的不满。在与学生的谈心中,经常感到学生对“公平”二字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毕业后找工作主要靠关系,“努力一辈子,不如有个好老子”,家里有关系、有钱,学习成绩不好,表现不怎么样,能力平平,照样找到好工作。而家里无钱、无权的,成绩再好,表现再优秀,能力强又有什么用,还是与好工作无缘。甚至有的学生对考试的公平性也持有异议,说“平时不努力学习不要紧,只要会作弊,和老师关系好,照样可以及格或得高分”等等。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1、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往往只注重应试教育的结果,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高中生回家,家长只过问学习成绩,不关心其它,成绩优秀取代了一切,大有“一白遮千丑”之势。在教养方式上,城市来的大学生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长辈溺爱,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小姐生活,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就读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自我,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同时耐挫能力缺乏,虚荣心强烈,对一些细小问题无法进行冷静处理,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向偏激。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子女考上了大学,教育问题已不重要了,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不予关注或关注不够。许多家长从孩子进校以后,从来不主动打电话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表现情况,直到学生被处分退学回家,才知孩子在学校的现实表现。诸不知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家长要经常和老师沟通联系,了解其子女的心理特点,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特别是在思想上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
1、教育体制的误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学是高中学生向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放弃许多兴趣爱好甘于在题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高中老师经常把大学进行美化渲染,学生年轻、幼稚,认为大学是年轻人的乐园,只要挤进大学门就万事大吉了,什么也不用做。来了之后才发现考试压力还那么大,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的过级,似乎有决定生死的感觉。
2、很多学生所学专业并非是本人喜欢的专业,而是不得已而学之。进了大学后,学习提不起兴趣,始终不能进入状态,如我系06级制药班的一位学生,读中学时就一直不喜欢
化学,来校后本想读电子工程专业,谁知被录到制药工程专业,因不同意他转专业,上课一个多月后,仍找不到感觉,故而到系里要求退学,通过反复做工作,才勉强留下来继续学习。
3、大学本科生的辅导员制形式全,但解决学生实质问题的功能不强。一是工作繁杂,精力不够;二是辅导员本身工作能力不够、经验欠缺;三是许多大学聘用辅导员只重视学历层次,不重视能力,思想品德,辅导员多是才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没有做思想工作的经验,甚至有的自己心理上还存有疾患。当学生内心有解不开的结的时候,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缺乏足够的沟通。而且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不够,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心理课程虽然都是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但大都讲理论多,结合实际少,效果不明显。近年来,虽然各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但专业人手少,形式不够多样,不能解决众多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