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心身健康发展
1、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等选修课、必修课或讲座,开展心理训练,帮助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各种形式开展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防止纯理论灌输,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多开展心理训练活动, 增强学生的受挫力和自信心。如针对新生适应问题,课堂内容的设计可以有:人际交往、首印效应、分离经历、交流的艺术、自我探索、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和团结协作等。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带回到生活实践中加以巩固,从而提高心理适应性。
2、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的智力、个性、潜能、特性、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测,并将结果输入电脑,进行分析处理后而建立起的学生个体心理资料。它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依据,它为学校各项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和教学效率,而且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及时自我调适发展中的心理障碍。为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预防心理问题产生,学校还应广泛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较完备的心理咨询机构。学校心理咨询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采取个别咨询,个别疏导。对群体性的问题可采取团体咨询,网络咨询的方式。要求咨询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来访者要以满腔的热情,诚恳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方式,严守保密的原则,静心倾听他们的倾诉,启发、引导他们解除心理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康成长。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