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三)
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立体育人环境,建立和谐校院
1、建立学生的家庭联系网,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班主任要经常与其家长联系,互通情报,及时反馈该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求得到家长的配合;家长也要主动关心自己子女在学校的情况,经常进行一些有益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和示范,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
2、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
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及健康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反之,呆板的生活节奏,沉闷、压抑的校园氛围,则很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全体教工要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首先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引导他们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以合理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需要,一味地把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那么,这种在没有学生认同情感基础上的教育是没有效果的。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公民,我们应当尊重法律赋予他们的一切权利,不可简单粗暴地压制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同专业、不同年纪、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域环境的学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因而必须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一些有偏颇和缺点的学生,不能从定势心理、刻板印象出发来评价他们,更不能冷眼相看。应以诚相待,用关心唤起信任,用温暖启迪觉悟,求得相知。只有相知,才能相容;只有相容,才能使他们敞开心灵之门,接受精神雨露的浇灌。学校要培养“社会人”与“文化人”,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要让学生懂得,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教会学生适应环境,能够妥善处理自身事物,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学会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关心我们生存的社会,关心朋友,体谅父母,珍惜友谊,善待他人,以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
3、学校应点面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
4、学校和社会应关注贫困生。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一些愿为贫困生提供帮助的企业,
多为贫困生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尽量是劳务型岗位和智力型岗位的组合,使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学以致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获得无偿援助而过度伤害他门的自尊,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自我肯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学校、社会应该加大对贫困生自立自强榜样的宣传。通过宣传倡导自立自强的同时,还为贫困生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借鉴,同时提供莫大的精神鼓励和实践指导。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如果不集家庭、学校、社会多方的力量,是很难取得显著成效的。因此,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高校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项目,更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的重点项目,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